混元巾:以紙板糊成硬沿裹布,其帽頂中心有孔。道士戴混元巾時,扎髮髻,帽頂之孔露髮髻,方向為卯酉向,以一簪貫之。
九梁巾:頂如中式瓦房斜頂,前有豎立九疊、九縫,故稱「九梁巾」。
純陽巾:類似九梁巾之樣式,後有二條飄帶。《三禮圖》稱:「純陽巾,一名樂天巾,頂有寸帛,襞積如竹簡,垂之於後,曰純陽者以仙名,而樂天則以人名也 。」
道 教 服 飾 簡 介
| |||||||||||||||||||
「道教服飾」,自古並無訂制。約從南北朝劉宋高道陸修靜起,始有衣冠之制度。《道門科略》敘述道士服飾之製作長短、條縫樣式多寡、各有准式,故謂稱之法服。因此目前道士之服飾仍然保持傳統古服,唯因時代變遷或門派不同而導致各門各派服飾有所差異也在所難免。再者現代製作法服講究精美華麗、重視派頭、五花八門失了不少古味及服飾之考究也是差異原因之一。下列簡略介紹目前道士之服飾。
「巾、冠」
巾者,原用來包束頭髮之布,為士或庶民所用;冠,指帽子,為達官貴人所用。道教制度內,「巾」為平時道士所用;「冠」則於舉行道教儀式的正式場合使用。以全真派所用的巾、冠而言,可據《清規玄妙》中所記載的清代全真派服飾,其說:「全真所戴之巾有九式:一曰唐巾、二曰沖和、三曰浩然、四曰逍遙、五曰紫陽、六曰一字、七曰綸巾、八曰三教、九曰九陽。」 所謂唐巾者,惟唐朝呂純陽祖師之派裔可戴;然則老者戴沖和,少者戴逍遙,或冷時可用幅巾,雪夜則用浩然。平時可用紫陽、一字巾,各從其宜。
另外也有莊子巾、一字巾為老者所戴。少者則戴逍遙巾,坤道亦可戴荷葉巾等等。
目前所使用之法冠,大致為「上清芙蓉冠」。此冠因樣式造型類似蓮花,又稱為「蓮花冠」,
惟 高功
法師行科演教時方可用。現代的上清芙蓉冠大多為紙製物品,縫上珠飾安上金泊,頂插「如意」。
在早期也有製作較為精美的上清芙蓉冠,為合金製品。此冠附帶有三件寶物,分別為「寶塔」、「如意」、「白鶴」,以便於冠上更換。但因造價過高,並且有漸漸製作失傳之趨向,故一般道觀並不普遍收藏使用。
次為「偃月冠」,又名黃冠、月牙冠。此冠覆元寶型之形態,有受過冠巾禮之道士皆可使用。再為「五嶽冠」,覆斗狀上刻五嶽真形圖。在全真道內,惟受過三壇大戒之道士方可戴用。另外一種稱為「五老冠」,又稱五帝冠。五蓮瓣形,中繡五老像,惟高功做超度法事時「專用」。
法衣、道袍
法衣即法服,道教齋醮科儀中法師穿著之統稱。明代朱權的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》稱
:「黃帝見天人冠、金芙蓉冠,有俯仰於上,衣金星斗雲霞之法服,執玉圭而前曰;
帝勞心天下,為生民主,可謂德矣。帝始體其像以製法服,為道家祀天之服。」法衣,今多作儀式中高功法師行科所穿之服解,一般道士平時所穿的服裝則稱為道袍(服)。
現在道服大約分為下幾種型式:
得羅:又名道袍特點為交領寬袖,袖寬尺寸為一尺八寸或二尺四寸,衣服顏色多為青藍色。
另外,介紹一種法服稱為「絳衣」,其絳在字義上應為深紅色,但後來逐漸演變成高功法服的一種稱謂;絳衣之型式對襟,方方正正不裁袖,就其本意當為赤色法服,但現今製作多為五方之顏色。而「對襟袍服」之型式類似道袍,其袖寬尺寸為一尺八寸或二尺四寸,顏色多為紅色或黃色。
經衣:經衣也是對襟袍服,但腰間縫有大帶,身前由領下綴龍虎帶。如在全真道傳戒,方丈升座時,左右道童亦用此種款式之藍道服,而道眾之經衣顏色不外乎紅色、黃色二種顏色。
有關道服之顏色,根據《明史與服志》記載:「僧道服:洪武十四年定,道士,常服青法服,朝衣皆赤,道官亦如之。惟道錄司官法服、朝服,綠文飾金。凡在京道官,紅道衣, 金襴,木簡。在外道官,紅道衣,木簡,不用金襴。道士,青道服,木簡。」在此可見道服以青藍色為主,而「絳衣」原意應釋為大赤色法服。
關於全真道士之衣著,清代全真大師閔一得在《清規玄妙》中記載:「凡全真服飾唯青為主,青為東方甲乙木,泰卦之位,又為青龍生旺之氣,是為東華帝君之後脈,有木青泰之喻言,隱藏全真性命雙修之意也。朝參公服頂黃冠,戴玄巾,服青袍,繫黃帶,外穿鶴氅,足纏白抹,腳納雲霞朱履,取五行具備之故耳。若宗、律兩師,加中單禮足,方謂合式。」
|